袁钟瑞
[话题八] 新世纪的推广普通话工作
21世纪第一天——2001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回顾新中国推广普通话的历史,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值得一提:
——1956年2月,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成立,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推广普通话成为政府行为;
——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载入“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文,推广普通话成为法律行为;
——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将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推广普通话工作走上快车道;
——1992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由50年代确定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1997年12月,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推广普通话的新世纪目标——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21世纪中叶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1998年9月13日至19日,首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推广普通话开始大规模的全民动员;
——2000年10月31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诞生,推广普通话从此全面走上法治道路。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这部法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申宪法所说的国家推广普通话。这部法律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法律还明确规定普通话是国家机关的公务用语,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用语,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的播音用语,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法律还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这些规定,为推广普通话工作提供了强大坚实的法律保证。
新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继续贯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按照“以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工作思路,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基本措施,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努力推进普通话的通用化、规范化,争取早日实现普通话的国际化。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摆脱小农经济之后,体现社会发展趋向的新生事物总是出现在城市里,中心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向自然地影响着周边地区,天然地具备示范带动作用,城市越大,这种辐射作用就越显著。举例来说,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方言与其周边地区的方言土语相比自然就是强势方言,而小城镇和乡村的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往往有向普通话或省会方言靠拢的趋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如今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抓好城市推广普通话,对带动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其效果不言而喻。
以学校为基础,尤其是以中小学为普及普通话的根据地,是几乎用不着论述的公理。少年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一个人的语音面貌大约在10岁以前就已经定型了。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学会普通话,学好普通话,那么他(她)将终生受用无穷。据《中国教育年鉴》(2001)统计,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70万所,在校学生3.21亿,全国教育人口(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为3.37亿。因此抓住学校,就等于抓住了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况且学校的学生是流动的,每年不断地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数以千万计的会说普通话的毕业生,坚持抓好10年、20年,何愁普通话不普及?我们要求普通话成为所有学科的教学语言,成为城镇学校的校园语言,让普通话在学校里扎下根,使学生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并且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再由学校向社会辐射普通话(例如职业高中毕业生把普通话带到他们就业的行业和单位,中小学生把普通话带回千百万家庭,把语言规范意识渗透给千千万万的家长)。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乡村中小学都做到了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城镇学校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们要提醒那些对普及普通话重视不够的校长们说:“如果你的校园仍然是方言的世界,怎么能让人相信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呢?如果你的毕业生竟然不会说普通话,你就不怕他们将来埋怨你吗?”
以上说的是学校,下面再说说党政机关。
民族共同语古称官话,说明别人不说共同语有情可原,惟独官员不说不行。
插说一句,“官”,除了“官员、官吏、官府、官家、官方”等意义外,还有“公共的、公用的”意思(比如“公路”旧称“官道”,“公共厕所”旧称“官茅房”,围棋术语“官子、收官”的“官”是“尚未确定归属的公共地盘”的意思)。故而,“官话”还含有“公共语”之义。
如今,官员被称作国家公务员,就是为公众服务之人员。公务员代表国家依法行政自然应当使用官方语言(国家通用语言),这里除了体现国家权力庄重的政治意义外,还有为全体公民服务的实用意义和塑造国家公务员文明形象的美学意义。
在西方国家,竞选议员或者市长、州长、总统什么的,一定要本人多次地在各种场合发表竞选演说以争取选民的支持。如果这位先生(或女士)的口音欠缺标准,就会被认为受教育程度不够,文明修养不高,他(她)所能获得的信任程度和选票数量肯定会大打折扣,据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当年就吃过这样的亏。
我们的情形怎样呢?当然,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平均学历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交际广泛频繁,自觉说普通话的国家公务员越来越多了。但是,官员说官话的问题仍不容乐观,在庄严的会议、典礼上,在电视屏幕上,在法庭上,在记者招待会上,在外事场合,不说普通话的官员大有人在。他们也许很注意穿着打扮,却没有意识到浓重的方音已经使西服革履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他们也许会以不会说普通话为遮掩,也许内心还觉得说家乡话是件十分荣耀的举动。更多的官员是会说一点儿普通话,只是平时没有机会锻炼,而越是不锻炼,越是难开口,难提高。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我说普通话,不说家乡话,群众就会觉得我不跟他们一条心,就不会投我的票了。”这也许说的是事实,但道理却经不起推敲——当年中央红军达到陕北,所操语言都是南方话,却很快就得到陕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那黄世仁跟杨白劳说的倒是一样的家乡话呢,怎么反而有你死我活的矛盾呢?其实,看一个官员是不是跟人民群众一条心,是要看他自己是否廉洁奉公,看他为老百姓办了什么实事,决不是只听他说方言还是说普通话。看来,尽管“官员要说官话”是一个连两千五百多前的孔老夫子和二百七十多年前的雍正皇帝都懂得的简单道理,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作反复深入的宣传引导。
推广普通话以党政机关为龙头,至关重要。党政机关如果不说普通话,要求群众说普通话就硬气不起来,省、市、区、县的主要领导不带头说普通话,这个省、这个市、这个区、这个县的推普工作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党政领导和党政机关以家乡方言为公务用语,至少会影响到本地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几年前,不少地方提出“让世界了解我市,让我市走向世界”的振奋人心的口号,如果不普及普通话,怎么能让世界了解你?台湾商界曾向重庆市政府提出十几条改善重庆投资环境的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建议市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海南省曾发生过方言误会导致投资谈判流产的事例。原广州市长黎子流虽说不好普通话,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把“我们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说成“我们要拒绝接受人大的监督”,也曾因说不好普通话引来无数的笑话,但是他不在乎,在公务中坚持说普通话,终于成为“领导干部带头说普通话的楷模”(国家语委表彰语)。李岚清同志多次说道:“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我赞成把‘普通话’列入对公务员的要求,公务员和教师一样,要带头说普通话。希望今后能有个具体规定,逐步实施。”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明文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为公务用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由此看来,党政机关难道不应该成为全社会推广普通话的龙头吗?
推广普通话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这一条是民众公认的。英国没有颁布过英语的语音标准,英语的标准音就是英国广播电台(BBC)的新闻播音用语。在我国一般群众心目中,著名播音员齐越、夏青、丁一岚、钱嘉湄、葛兰、林茹、雅坤、铁诚、方明、曹山、赵培、雷扬、虹云、邢质彬、罗京等人的普通话水平堪称楷模。这种看法是很自然的——国家的电台、电视台代表国家发布公告,报告新闻,其内容是权威的,其语音自然也应该是权威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得广播电视的普及率空前提高,在祖国乃至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任何方言区的人都可以随时以标准的普通话播音为学习的样板,因此除了播音内容之外,播音员的职责还包括随时为公众提供语言示范。
多年来,广播电视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在语言示范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平时,他们就十分注意播音语言的规范,如何正确运气,如何准确发音,如何恰当断句,如何精当地处理语气、语调、节奏、停连,都要仔细揣摩、认真研究,有时还要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在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前,他们努力学习测试材料,下功夫准备。现在中央电视台规定,播音时读错一个字音,要扣发责任人奖金50元。广电总局从1996年就成立了语言文字视听小组,由专家进行审听,随时进行分析和纠正。国家广电总局将国家台和省级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达到的普通话等级规定为最高等级的一级甲等,其他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一级乙等,并且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未达到规定普通话等级的,要限期达到,其目的也是要广播电视自觉地作全社会语言规范的榜样。
再说说公共服务行业。铁路、民航、航运、公交、邮政、电信、银行、保险、证券、医院、旅游、园林、商业、餐饮以及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等,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最密切,语言是这些行业最基本的服务工具。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行业日常接触的顾客、用户以本地人为主,那么21世纪的今天,公共服务行业以本地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局面快要一去不复返了。在大中城市里,倘若商店营业员只会说本地土话不会说普通话,大概他的老板是不会欣赏他的。北京某餐馆一个外来打工妹作服务员,本想对客人说“请你喝水”却说成“请你喝血”,老板限他两星期内学好普通话,否则解雇。还有一个小导游员,普通话说不好,她对旅游团的老年游客说:“现在,我带领大家去天堂”,老年游客们都十分不快,其实她是想说“带领大家去天坛。”那个小服务员和这个小导游员赶快到一家普通话培训学校抓紧提高普通话。现在,中档以上的宾馆、酒店在录用员工时已经把会说普通话列入了聘用条件,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在求职时同不会说普通话的相比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越来越有说服力的事实。重庆、长沙、郑州等地都有一些规定必须用普通话为顾客服务的大型商场。说市场经济是推广普通话的强大客观动力,一点儿也不过分。
公共服务行业是城市的窗口,透过这些窗口,人们可以判断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越开放,南来北往的客人就越多,就算不说外来的客人,光是在城市里定居的外来人口,其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了。如今在广东的很多城市,外来人口有的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原住人口,普通话成了与本地方言并列的本地通用语言。这里的医院、邮局、银行等本来以为本地人服务的窗口行业,工作人员也不得不学会普通话以应付局面了。2001年第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重庆举行开幕式时,重庆市6大窗口行业联合向全国窗口行业提出推广普通话的倡议书,就表明了公共服务行业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紧迫性。
抓好“一个中心”(以城市为中心)和“四大领域”(学校、党政机关、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行业),这就是新世纪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思路。
新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三项基本措施是: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就是对学校和城市提出普及普通话的目标和时限,制定量化的评估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对城市的“四大领域”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估。
国家语委把全国城市分为三类: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的中心市区为一类城市,一般省辖市和地区(州、盟)行署所在城市的中心市区为二类城市,县级政府所在城镇为三类城市。规划一类城市于2003年左右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二类城市于2005年左右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三类城市于2010年以前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1999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颁布了《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指导标准》,全国36个一类城市按照这个标准积极进行自评,取得了促进工作、巩固成绩、扩大战果的效果。经过上级评估,哈尔滨市于2001年宣布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北京市于2002年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的目标。其余一类城市和二类城市的评估正在各地陆续进行。
学校是普及普通话的基本阵地,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第一重点领域。对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的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先后颁布了师范院校、城镇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普及普通话工作评估指导标准。通过检查评估,激发了学校普及普通话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快了学校普及普通话的步伐。新世纪初,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召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和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汇报交流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启动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工程。在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中,学校普及普通话占有约四分之一的权重。正如许嘉璐副委员长指出的那样:今后的语言文字工作要紧紧抓住两个重点不放,一是紧紧抓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贯彻不放,二是紧紧抓住学校这个基本阵地不放。
那么,什么叫做“初步普及”呢?所谓初步普及,就是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语,广播电视的宣传用语,公共服务行业的主要服务用语,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的语言交际基本没有方言障碍。至于“普及”,就是全社会完全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和公共交际用语。应该说明的是,在义务教育普及、广播电视普及和交通通讯高度便捷的今天,只要提出要求,加强宣传,落实措施,“初步普及普通话”对于我国的一类城市和大多数二类城市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生事物,处于方兴未艾之势。这是一件大事,我们放在下一个话题专门说一说。
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第三条基本措施。当前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许多人本来会说普通话却不愿意说或者不好意思说普通话。这是个语言习惯问题,更是个语言观念问题。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关键之一。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推普周活动已经搞了6届,宣传的声势越来越浩大,宣传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宣传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宣传的内容越来越深入人心。
每届推普周活动都是丰富多彩的。中宣部、教育部、人事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语委,后来又有共青团中央加盟,共同组织推普周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众多地方新闻媒体积极报道,发表社论、专题文章,播出推广普通话专题片和公益广告,《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第二起跑线》、《西部论坛》等著名栏目制作推广普通话专题节目。各地的普通话大赛、语言文字知识竞赛和基本功比赛、文艺演出、朗诵艺术欣赏、街头现场咨询、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等活动,使人目不暇接。首届推普周时,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现身说法地讲述他坚持说普通话的趣话的镜头,第二届推普周时,南京市副市长张连发在街头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场景,长久地留在广大群众的心中。历届推普周期间,举办过全国公务员普通话大赛、全国普通话广播大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语言文字规范知识竞赛,多次举办有孙道临、曹灿、张家声、周正、关山、陈醇、瞿弦和、张筠英、虹云、陈铎、姚锡娟、陈铎、殷之光、简肇强、乔榛、童自荣、薛中锐、曹雷等著名艺术家助阵的朗诵艺术欣赏会,举办过有港澳学生参加的中小学课本剧比赛,出版过经典作品的经典朗读唱片,举办过推广普通话宣传画征集和展览,向全国推荐过多首宣传推广普通话的群众歌曲,第五届推普周起时,中央电视台人气最旺的主持人王小丫出任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宣传画上她那美丽、清纯的笑容伴随着那句“恭喜你,说对了”的著名主持语出现在全国各地,“大家都说普通话,五湖四海是一家”的童稚歌声飘荡在四面八方……
深入、持久的宣传引导,引出来大批推广普通话的热心人。北京退休的中学教师王瑷东年届73岁,已经坚持11年为广播电视的播音语言纠错,纠错笔记本厚厚地摞起一尺多高。从1996年起,王老师成为广电总局语言文字视听小组成员,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不仅认真地记录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错误,而且仔细地进行辨析和归纳,老人家多次受到广电总局领导的高度赞扬,被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咏戏称为“我们最害怕的人”。著名劳动模范李素丽在售票服务中热情宣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不但自己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还认真培训“北京市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的几十位热线服务员用标准的普通话为群众服务。福建省泉州市一位姓曾的无线电厂的副厂长,坚持推广普通话矢志不渝,自费购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赠送给中小学,自费订阅语言文字报在大街上免费散发,呼吁社会重视推广普通话。湖南省衡阳市农村残疾青年李永忠对宣传推广普通话情有独钟,自费制作大型宣传图片展览,用他那残疾的身躯骑自行车从湖南到北京,沿途宣传推广普通话,感动了广大群众,不幸途中遭遇车祸,虽然肇事车辆逃逸,自行车毁弃,自己也受了轻伤,但仍坐火车来到天安门广场,返回家乡后继续自己的艰难宣传。还有湖北的“双推老太婆”李仲英、上海的特级教师唐婷婷、语言文字工作战线的“中华杰出女性”胡惠珍、戴梅芳、吴秋蓉、范毓美、李珉……
感人的人和事实在说不尽。
李岚清同志说:“清雍正皇帝就下过推广官话的诏书,至尽250多年过去了,仍未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可以实现了,现在交通方便,又有广播电视等现代信息工具,如果要求的标准不是太高,总是会有成效的。”
请问,本世纪中叶以前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普通话的目标,你有信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