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测试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培训测试 > 正文

普通话的实用价值

来源:语言文字网 发表时间:2018-10-26 14:12:19字体大小: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通用范围越广,使用的人口越多,实用价值就越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形式,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民族共同语。汉语的方言体系十分复杂,各大方言之间难以通话。每种南方方言内部的分歧也十分严重,邻县之间、甚至邻乡之间,语言交际障碍十分普遍。即便是北方话,各次方言之间、各地土语之间在语音、词汇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有时也会有交际困难。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面来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内地交往自不必说,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港澳同胞学习普通话的热情空前高涨,把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看作对祖国的认同。台湾早就普及了普通话(国语),普通话使台湾同胞同内地人民交际无障碍。值得指出的倒是,“台独”分子从语言学角度为其“独立”寻找“根据”,说什么国语(普通话)是“外来语”,“台语”(其实就是闽南方言)才是台湾的“国语”。内地也有个别学者鼓吹“粤语、闽语”不是汉语,而是汉语“族群”中的独立语言,进而得出“说粤语、闽语的人不是汉族而是百越族、福佬族”的谬论。前些年,“粤语北上”、“用港语统一中国”的说法也曾甚嚣一时。这些论调虽很荒唐,却从反面证明了推广普及普通话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对民族共同语的客观需求日益迫切。人员和商品的大流动伴随着语言和信息的大交流。普通话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一向以方言保守著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不长的时间内涌入数以百万计的外地民工和数以十万计的外地干部、教师、医生、工程师,在不少企业和学校,甚至在个别地区,外来人的数量已经超过本地人。外来的普通话有力地冲击了本地的方言环境,使得普通话在当地成为与“白话”并行的通用语言,更使本地群众的语言观念从保守到开放,广东的商品更以普通话为媒介而畅销全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方言区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就连北方话区的很多乡镇企业也都注意到了使用普通话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改善企业形象的密切关系。西部大开发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处于西北和西南方言区的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开发和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这也是无须讨论的事实。方言土语是与小农经济相联系的,通用语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指出:“语言的统一和语言的无阻碍的发展,是保证贸易周转能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而真正自由广泛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搞现代化经济必须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则有利于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规律,更是今天我们应当主动利用的语言生活法则。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普及了民族共同语,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应该把普及普通话当作一项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去努力推进。

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普及民族共同语。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对于信息载体的基本要求是语言规范化和文字标准化。一位工业大学的校长说得好:“现代工业生产最讲究规范化标准化,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文字如同微机接口一样必须标准划一,口令、指令的规范化和技术规格的标准化是工业生产的保证,所以工科院校更应该重视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理工科论文和工程设计要求严谨、准确、精炼,这些都需要作者具有相当好的语文功底。以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通信、交通、广播、电视、网络(internet)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了。听广播看电视是在听普通话,跟外地朋友通电话是在说普通话,大多数人打电脑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拼音输入法十分简单,但前提是普通话要说得准确,汉语拼音要十分熟练。现在,语音输入和语音转换技术已跨入实用阶段,但普及普通话如果跟不上,语音输入技术的普及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正如许嘉璐副委员长所说:“从社会整体说,只有语音、词汇、语法基本规范了,计算机更高的功能才能实现:从社会个体说,只有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写规范的汉字,计算机的更高功能如人机对话、联机手写等才能为我所用。”

语文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同时,人的语文素质与其他各项素质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学识、修养等潜性素质,要通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或者行为表达的方式外化。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都要靠准确鲜明的语言文字来酝酿和表达,古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精炼地概括了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5种能力,其中就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其他4种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也都是以语文应用能力为依托的。显而易见,人的语文素质提高了,有利于整体素质的发展和发挥。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张志公先生解释说:“请注意这个‘一切’,包括些什么呢?就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至于更高的科学、应用技术等。学好语文是学好这一切的基础,是建设社会、建设国家的基础。”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把阅读表达能力称为“第一文化”,把掌握计算机语言称为“第二文化”,“第一文化”是获得“第二文化”的基础和前提,21世纪的各类人才都必须熟练掌握这两种文化。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畅标准的民族共同语、具有运用自如的语言文字能力,再加上熟练掌握一两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这是最有用的本领,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乃至终生受用无穷。

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普通话是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主要是普通话)在世界上的流通范围和使用人群越来越大,换言之,普通话的实用价值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值。

Copyright © 山东政法学院语言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解放路63号 邮编:250014
鲁ICP备 10007285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